Web3“人才出走”潮:是退场,还是换气?
最近你可能听说了:很多人正在离开 Web3 行业。曾经日夜“Build”的开发者开始转行,曾经满眼“未来”的投融资社群如今变得沉寂,哪怕在 Twitter/X 上,也鲜有人再去激情讨论所谓“去中心化如何改变世界”。
这是否意味着 Web3 的故事讲完了?行业已经进入“黄昏期”?
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。
Web3远未饱和,BTC采用率仍处于“婴儿期”
根据比特币金融服务公司 River 在2025年3月发布的数据,目前全球仅有 4% 的人口持有 BTC,而美国持有率最高也不过 14%。要知道,这与1990年的互联网渗透率几乎一致——也就是说,在 adoption 曲线的维度上,我们连“主流接受”都远远谈不上,更别说“成熟市场”了。
从这一数据来看,Web3 仍处于“早期市场—探索期”的上半场阶段,称其为“红海”恐怕还为时尚早。实际上,大型金融机构如贝莱德、富达才刚刚开始布局 BTC 和区块链 ETF,他们更像是“早期战略投资者”,而非“接盘者”。
回顾历史,在互联网行业进入真正的爆发期(2000年后)前,经历了漫长的沉淀、泡沫与洗牌——如今 Web3 正处于类似的临界点。
MEME 是毒药还是解药?浮夸叙事的另一面
过去一年,Web3 最“出圈”的内容无疑是 MEME 币。从 PEPE、DOGE、WIF 到各类爆款项目,几乎整个叙事被搞笑头像和低门槛炒作所占据,甚至一度淹没了真正有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的项目声音。
不少人因此失望而离开。但这是不是 MEME 的错?
其实 MEME 更像 Web3 的“病毒传播器”,它吸引了流量,也把很多人带进了这个世界。真正的问题是,MEME 之后呢?我们缺少的是承接流量的产品与生态建设,而不是 MEME 本身。
开发者数量的变化也说明了一点:虽然人数有下滑,但仍维持在高位,而这意味着,仍有一批 builder 坚守在关键基础设施和协议层面进行技术突破。这是一个看不见的周期,但也是未来突破的温床。
下一个叙事还没来,不代表故事终结
Web3 的上一个周期中,DeFi 是拯救行业信心的引爆点,它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区块链应用的“金融奇点”;NFT 在 2021 年接棒,让加密资产真正破圈进入艺术与社交领域。
那现在呢?下一次突破似乎还未到来。
但这不是终结,而是周期的惯性。站在今天,也许我们会感觉眼前迷雾重重,但回头看过去每一次低谷期,总是蕴藏最大机会的时刻。
比如,2018 年的 Web3 场景比今天还要荒凉得多,彼时几乎所有项目都“归零”,ETH 从 1400 跌到 80 美元,连 V 神都一度低调至极。但那之后,却迎来了史上最大的一轮行业爆发。
价格只是“表征”,本质是信心波动
很多人离开 Web3,不是因为不相信未来,而是因为看不到现实中的希望。价格的下跌加剧了这种情绪,BTC 在2025年已经从最高点回撤近30%,ETH、SOL 等热门项目同步回调,引发连锁效应。
与此同时,美股因 GS 丑闻连续两日大跌,蒸发市值 6.5 万亿美元,创下自 2020 年疫情以来最大跌幅。这场全球资本市场震荡,直接打乱了许多加密资产的外部资金流入路径。
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此悲观到底?
不必。
历史中的经典经济周期理论早已告诉我们:“贵极则贱,贱极则贵。”范蠡的这句话在金融圈流传百年:“贵出如粪土,贱取如珠玉。”
这正是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的阶段:一个“视一切为粪土”的时刻,也可能是机会正在生成的时刻。
写在最后:走掉的是浮躁,留下的是未来
离开 Web3 的人,不是失败者,而是现实主义者;留下来的,也不全是理想主义者,更多的是长期主义者。
未来仍在路上:
- BTC 是否真能在10年内到达 50 万美元?
- Web3 会不会与 AI、RWA、游戏等方向融合,催生新范式?
- 加密货币是否终将重构全球资本系统的底层逻辑?
我们无法断言,但我们可以选择继续 Build。
正如一句话所说:
> “我们不是因为看见希望而坚持,而是因为坚持,才最终看见了希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