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香港的Consensus大会归来,耳边依旧回荡着熟悉的笑声,老朋友们依然活跃,KOL、做市商、Agency、操盘手——这些人并未散去,市场也未崩塌。但有一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那就是市场的「气」——一种难以言表的变化,让人不禁感叹币圈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市或熊市,也不再是那种充斥着贪婪与恐惧的市场情绪,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「异化」现象。如今,币圈不再关注技术创新、用户需求或者行业发展,而是将焦点单纯集中在一个问题上:“如何卖币?”
市场三大支柱的崩塌与变化
从某种角度来看,币圈的生态一直由三大支柱支撑:创造、发现与流通。
1. 价值创造:比特币、以太坊、稳定币、Layer2、DePIN、AI Agent等创新项目应运而生,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,创造实际的市场价值。
2. 价值发现:通过VC投资和市场定价,发现潜力资产,并通过市场机制推动行业发展。
3. 价值流通:做市商、Agency、媒体、KOL等机构通过构建币的销售渠道,推动项目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流转。
这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的市场生态。然而,目前的市场却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景象:前两个支柱——创造与发现逐渐凋敝,剩下的仅仅是第三支柱——流通,并且这一环节反而愈发繁荣。现在,币圈的唯一焦点已不再是创新产品或技术,而是如何快速出售手中的币,如何利用市场资源实现短期利润。
币圈的“卖币”经济学:从创新到资源俱乐部
一个健康的市场,应该是各个环节有机结合,项目方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造价值,资本市场为其提供支持,流通方则为币的流转提供高效的渠道。然而,现实中,币圈的讨论已经完全围绕着如何卖币,如何通过关系和渠道将币推向市场。
如今,创业者不再关心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产品和满足用户的需求。VC们也不再致力于研究赛道和趋势,整个市场似乎只剩下一个问题:币怎么卖?
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市场资源的严重扭曲。头部资源方——包括顶级项目、大型交易平台、强势做市商和Agency等——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,币圈的资金不断通过LP、VC流入这些利益主体,最终通过散户市场完成“抽水”过程。这种方式让市场的创新和价值创造逐渐被忽视,代之而起的是一场关于短期利益的游戏。
创业者的消失与市场的异化
自2022年FTX破产以来,币圈经历了一段沉寂期,市场跌至低谷。然而,与当前的状况不同,当时市场仍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创业项目,创业者通过创新和价值创造吸引资金进入市场,推动行业向前发展。
但如今,创业者已不再关注如何打造真正的产品,而是成为了一个中间商,专注于“包装”自己的项目,争取上币的机会。资金更多地流入了上币、宣发等环节,而创新和用户需求逐渐被遗忘。许多项目方宁愿放弃技术研发,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如何打通宣发渠道、如何通过关系和手段成功上币,反正没有实际产品的项目也能轻松获得市场关注。
这种“讲故事→快速包装→上币→套现”的创新模式,已成为币圈的常态。而真正的产品、用户需求、市场价值,这些曾经被看作创新的核心,已变成了浪漫主义者的空谈。
“抽水”模式的宿命
表面上看,项目方将资金投入到上币、拉盘等环节,二级市场的散户也获得了短期的套利机会,中间商则通过抽水赚取了可观的利润。然而,从长远来看,正外部性的缺失将导致市场逐渐畸形,最终形成垄断格局。上游的项目方会因为成本压力而缩减研发投入,监管的压力和抽水环节的挤压将让风险收益比极度不对称,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。
下游的散户在不断接盘后,将丧失赚钱的机会,纷纷退场。最终,市场将变得像一个肿瘤患者,只有中间商的利益在不断膨胀,而真正的创新和价值创造早已消失无踪。
周期的力量与灾后重建的可能
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。乐观者相信,在流动性枯竭的低谷过后,技术创新、新的使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再次点燃市场的希望,行业可能迎来真正的“价值之春”。创新永不止息,泡沫终将破裂,未来充满可能。
悲观者则认为,泡沫尚未完全破灭,币圈还将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“雪崩洗牌”,只有当抽水者无法继续从市场中榨取资金,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,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重建。
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的观点,币圈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。从业者将不得不经历一段充满质疑、内耗、倦怠和迷茫的阶段。在这场周期的轮回中,泡沫总会破灭,但前进的道路充满了荆棘。
结语:
币圈的异化现象令人深思。市场中的创新和价值创造正被短期的利益游戏所替代,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再追求“真理”的阶段。无论未来如何,行业将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,而这场洗牌之后,是否还能恢复真正的创新精神,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。